2025年5月4日刊 總第3956期
五一節(jié)前,美術片《長安三萬里》獲得第20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(yōu)秀影片,完成包攬第20屆中國動漫金龍獎、第36屆金雞獎最佳美術片及第37屆百花獎優(yōu)秀影片的大滿貫。
《長安三萬里》的品質(zhì),來自精良的制作,更來自對題材獨到精準的處理方式。這部影片的成功,對傳統(tǒng)文化作品的開發(fā),特別是人物傳記類電影的創(chuàng)作都有重要啟示意義。
歷來,人物傳記類電影的情節(jié)設計主要有三種:“縱觀平生”格局宏大,例如《末代皇帝》《甘地傳》《莫扎特》《奧本海默》《董存瑞》《南海十三郎》;
“截取片段”則力求以一事見一人,《國王的演講》《至暗時刻》《林肯》《模仿游戲》《林則徐》《焦裕祿》《阮玲玉》都是成功作品。
第三種是以主人公為“車軸”,把事件像輻條一樣組織起來。這種題材處理方式,格調(diào)更為“文藝”,觀影小有門檻,例如近年的《革命者》。
早些年《陳毅市長》的選材,則可視作主人公“上海行政片段”及不同領域多角度事件結(jié)合。
《長安三萬里》并非經(jīng)典格式的傳記電影,它用男一號高適的視角講述男二號李白的一生,縱向貫通其人生代表性片段。不管是主觀視角還是全知視角,雙男主關系的設置有些像愛情片的傳統(tǒng)手法。
愛情片,自然要寫靈魂與肉體的雙向奔赴。請問《甜蜜蜜》《不見不散》《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》《當哈里遇見薩莉》《魂斷藍橋》有什么共同特點?無論人生目標和婚戀觀變與不變,一對男女每次見面主人公的生活狀態(tài)都有所改變。
根據(jù)茨威格小說改編的《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》,講少女時代的“徐靜蕾”愛上作家鄰居“姜文”。五年后重逢她已長大,但作家不記得她了。她以為愛熱烈綻放了,還因此有了孩子。但作家只是把二人共處的幾天,當成又一次掠過閑花野草。
十一年后她再次“單方面重逢”,作家的仆人認出她來,作家依然不記得她。后來孩子死了,她也死了。去世前,寄出了給作家的信?!澳腥说囊灰梗说囊簧薄拔覑勰闩c你無關”。
《長安三萬里》在高適與李白交往的八個回合,二人友情不變,建功立業(yè)目標不變。但每次見面,李白和高適都作出了不同選擇。
二人洞庭比武初見,從江夏到長安李白行卷被拒,題詩不成;高適因無人引見只能在王宅“賣武”,并結(jié)識杜甫。
第二回合發(fā)生在揚州,極寫李白豪放不羈,搶舞妓、灑金玉;高李二人觀裴舞劍。高適比武失敗,認識到自己武功欠佳,但已不再口吃,人物有進步,分手時李白寄語:“高三十五,你心中的一團錦繡,終有脫口而出的那一日”。
第三回合是李白來到高適“修練”的梁園,二人再次相樸、梁園興嘆。為了李白入贅的人生大事,二人再次來到江夏。渡口追問孟浩然一場用文戲武唱的方式,既在視覺上調(diào)節(jié)節(jié)奏,又將人物心理外化,可謂匠心與妙趣并存。
第四個回合高適已投軍薊北,感到失落題詩抒懷。文藝的小腔調(diào)剛起不久,李白衣袍惹禍,引來追殺,懸念和壓迫感驟起。此時影片已至中場,郭子儀橫空出世、喝退追兵,也將前三回合高李二人較為封閉的關系“破了”。隨后,高李聯(lián)手,刀下救郭。這個回合最大的變化是,李白第一次為人生設定了時間目標。他的人物弧光比高適出發(fā)慢,交相輝應。
筆者一向認為只會復述劇情的影評不是好影評,況且《長安三萬里》是一部現(xiàn)象級作品,看過的讀者不在少數(shù)。所以不再展開二人價值觀變化的第五回合,《將近酒》華彩樂章的第六回合和第七回合過場戲。
全片高潮段落轉(zhuǎn)換了潼關、揚州、江夏、劍南多個場景,已呼應了前文,營造物是人非的氛圍,又強化了節(jié)奏。通過高適潼關抗敵、升遷平叛和李白選錯道路兵敗被俘、生死未卜的對比,給出了沒有人生規(guī)劃的李白在世俗中失敗的“假結(jié)局”。
場景從講述閃回轉(zhuǎn)到了開篇吐蕃大軍壓境的時空,從未懈怠的高適扮豬吃老虎,轉(zhuǎn)對手程公公為伙伴大破吐蕃(并呼應“導師”李白傳授予相撲之道對他的影響)迎來人生高光時刻。事了拂衣而去,并得知李白被赦免的大結(jié)局,雙重價值正向的結(jié)尾滿足了觀眾的離場情緒。
《長安三萬里》以高適寫李白雙男主的設置,最大限度有利于人物塑造。片中李白天縱奇才、為人灑脫、難以入世、詩名萬古;高適雖資質(zhì)不高但目標堅定,以長期主義迎來大器晚成。
不光河南人民、許多影迷也要問:為什么不寫李白與杜甫?二人的友情不是更深長嗎?電影選材,要的是于史有據(jù)、于戲有利。如棄高適而就杜甫,《長安三萬里》肯定不會是這樣文武兼?zhèn)?,少了“殺氣三時作陣云,寒聲一夜傳刁斗”,多了“香霧云鬟濕,清輝玉臂寒”,郭子儀的“空城記”這樣的閃光點恐怕也用不上了。
用男一號高適的視角講述男二號李白的一生,讓影片主題正向、意義現(xiàn)代。以往戲曲舞臺中的李白,如截取片段的《太白醉寫》,雖是主人公的高光時刻,并非李白職業(yè)理想和人生目標;如縱觀李白生平,則結(jié)局向下,“其人雖又歿 但有后世名”,難有好的離場感,不符合多數(shù)觀眾審美趣味,票房和影響肯定不是今天的局面。
此外,雙主角的設置既寫男性友誼,又進行了人生對比,在歌頌友情的同時接入現(xiàn)實,即:觀眾沒有李白那樣的天才,但可以像高適那樣努力。且高潮通殺、收尾有力,“李杜文章在,光焰萬丈長”。高適奪回云山城,為嚴武獲勝布局,讓《長安三萬里》在視覺、故事、心理都得到釋放并升華價值。
由高適貫穿全片,整體感強。開場吐蕃重兵壓境樹立整體懸念,高適講述的李白雖是吉光片羽,卻與高適形成強烈對比。這是直接寫李白,用第一稱和全知視點難以取代的。而且高適經(jīng)歷的歷史跨度也帶出了不同的人生況味。
選擇高適與李白并列男主,更關照了盛唐崇文尚武的時代風尚,以及當下以入世代出世的深情召喚。李白、高適在課本里是詩人,《長安三萬里》的人物定位讓人耳目一新;
二人幾次相撲勝敗對比,和高家槍首尾呼應強化了動作線索;本片視覺節(jié)奏營造出色,不再贅述;戰(zhàn)爭戲不事鋪張(也節(jié)省了制作成本),高潮場面又交足功課。
可以說,人物設置和切入角度創(chuàng)新,為《長安三萬里》注入源頭活水,加上高完成度,讓影片包攬大獎實至名歸。
【文/華明】